12月14日上午,由上海紫江公益基金会、华东师范大学社会组织与社会治理创新研究中心和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共同主办的“推进高校公益人才培养中的实践教学”研讨会在华东师范大学科技园举行。来自高校和社会组织的28位师生、机构负责人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形式参加了此次会议,围绕“高校公益人才培养中实践教育的探索与经验”“高校如何与社会组织等公益机构联动开展公益育人”“如何实现课程、研究与实践育人的有机融合”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研讨。华东师范大学社会组织与社会治理创新研究中心周俊教授主持了此次会议。
上海紫江公益基金会秘书长陈琳女士首先介绍了华东师大紫江公益慈善人才培养项目情况。她指出,该项目旨在通过开展公益慈善通识教育培养公益人格,以陪伴和赋能的方式培养具有发现、解决社会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具有深度同理心和高度社会责任感的卓越人才;项目历时五年,已经形成了以“研究引领、课程赋能、实践驱动”为核心的公益慈善通识育人体系;未来需要进一步思考如何实现课程、研究和实践有机融合以及如何更科学地评估育人绩效等问题。
陈琳 上海紫江公益基金会秘书长
在第二个环节,南京浦江学院公益慈善学院执行院长谢家琛教授、上海纽约大学学术事务部副主任耿欣悦、上海联劝公益基金会理事长王志云、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副秘书长刘洲鸿、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副秘书长赵小丹等15位嘉宾分享了公益实践育人的经验和设想。来自高校的嘉宾介绍了各自学校在公益育人方面的实践探索,提出高校公益慈善教育应立足于行业需求,充分发挥多方力量协同的作用,要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工作中学。来自社会组织的嘉宾提出,公益慈善教育需要基于本土化的理论;慈善通识教育需要与党和政府的重点工作以及社会需求相结合,需要与高校德育和劳育工作相结合,应通过实践、实习和比赛等方式增强学生对公益慈善的了解,使他们将来无论在何种工作岗位上都拥有一颗向善之心。其中王志云理事长强调,高校应注重培养学生对公益价值的理解和认同,公益人才培养应该为各行各业输送具有高度公益认同感的人才。
随后,与会嘉宾进行了互动讨论,提出了在公益人格应在公益劳动中培养、应设法提高公益实践的深度、公益慈善通识教育应合理处理与专业教育之间的关系、应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是增量还是存量、应处理好供给与需求的关系等富极具启发意义的观点。
最后,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项目主管李欣阅老师对会议进行总结,她提出公益慈善通识教育的高质量发展需要学校基金会发挥积极作用,需要在教师与学生、高校与行业、高校与政府之间建立密切联系;她希望社会各届能够关注华东师范大学的公益慈善通识教育,并给予这一项目积极支持。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组织与社会治理创新研究中心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
上海紫江公益基金会
编辑 | 刘 静
图片 | 杨